楊德昌電影{一一} 觀後感

Kelly Ho
Aug 27, 2023

--

「不是我不想和你說話,而是我能跟你講的,你一定都已經知道了。不然你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」看完一一之後,很有感覺的一段話。

個人經驗的投射,在腦中揮之不去。
在我的成長經驗中,向父母表達想法、和父母談心這類的事情,我幾乎沒有任何記憶,我是順從的。另一方面,從小到大父母對金錢的爭執,也讓我學會自動放棄任何需要父母額外花錢的事情。

「升學考試只看公立,高職、科技大學一類都不要考慮」
這使我完全不瞭解技職一類的升學制度,導致我日後遇見這類背景的朋友時,對於這塊話題完全沒有概念,甚至從父親這樣的語氣中,我認為是有貶低意味的,而我也順從了這件事。而當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,罪惡感也會同時浮現,我明白這只是對於另一種升學制度的不了解,但是我無法認同自己「照單全收」的行為。
「有教育學程就去考」
這是來自母親的建議,即使沒有興趣,我也是順從母親認為應該要做的事。但我日後在教職考試的學習和考試上,屢遭挫折,與日俱增的冒牌者感,在一次資格證考試失敗後,我就決定放棄。

大至這類升學考試,小至生活中的種種細節,大人們總叫我「聽話」或者「閉嘴」。
無形中,我放棄了自己的話語權,所以我總是羨慕能夠生氣、能夠吵架的人,因為我是恐懼爭執的人,但我羨慕有這樣「能力」的人,而我與權威父母之間,只剩下「順從與討好」。
這樣的順從裡,我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,既然這樣能夠「避免爭執」,那我想避免爭執才是對的。不過為什麼我能做到這種程度的「順從」呢?我從電影一一中,洋洋的這段話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釋放。

「不是我不想和你說話,而是我能跟你講的,你一定都已經知道了。
不然你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」所以洋洋決定拿起相機,去記錄大人所不知道的。

我雖然是個擅長順從的人,但我也沒有徹頭徹尾的遵從那些制約。
在升學過程中,我在課本上塗鴉,逃避苦悶與壓力,我擅長躲避大人的視線,趁他們不在時,躲進漫畫、動畫、電影的世界裡,還會看準時間偷看電視。會這樣是因為我確實不擅長唸書,大概從高中開始,唸書使我焦慮,本能無法做到的事,就是無法做到。
當時沒有意識到的是,我的本能也帶著我走上探索自我的旅程。我表面上配合父母變成了某個樣子,但我會在紙本上,抒發真實的自己,我想那也稱不上是日記,裡面充斥者混亂的塗鴉與粗暴的文字,本子被記錄著那些久遠但確實發生過的記憶和情緒,我自己的、我眼中的家人的,那些東西不是工整的文字紀錄,而是一團團糾結在一起的負面情緒,直接被潑灑到紙本中,因為承受者承受不住,只能選擇這種方式。我是為了我自己,因為我不想忘記真實。

現在回頭去看,我的「順從」其實是一種對愛的渴望,因為我「恐懼爭執」,我害怕失去家庭關係,失去父母的愛。但即使如此「擅長順從」,我也沒有因此得到好的結局。
父母不會因為孩子的順從而感情變好,我的父母最後也終於離婚。

我的個人經驗,片面又苦悶。但我想楊導透過洋洋傳達給觀眾的,是比較有希望的,這是第一次觀影時,很明確的感受。

很喜歡影視廳生活誌007中,第64頁心理測驗解析對於一一所下的註解:

<一一>探索者:
大人在婚禮會場忙進忙出,孩子真摯的雙眼靜靜旁觀,記錄大人的遺憾與過錯,即使看透一切,仍無法參透生命的迂迴。

忘記在哪裡讀到的一段文字,提到說楊導電影總有一種說教的特質,我想,習慣將電影作為娛樂自己的一派人,可能會覺得說教總是嚴肅吧!但我偏偏好喜歡楊導電影的這種特質。帶有社會學的觀察和哲學性的思考,這是一個賦予意義的過程。

--

--